西昌月文化资源的旅游利用研究
陈立东,景志明
摘要:月文化资源在多地旅游发展中逐渐成为重要的开发对象,甚至成为旅游地形象塑造中的主要要素。西昌也有同样的表现。本文主要用SWOT方法分析了西昌月文化资源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试图为西昌月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西昌 月文化 旅游利用 前景
有人说“旅游是带有经济性质的文化活动”,也有人认为“旅游是带有文化性质的经济活动”。不管怎样理解,文化内容始终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内容包罗万象,而月亮,因其对人类影响巨大而成为一种神圣的象征,派生出月亮文化。嫦娥、玉兔、吴刚、桂树……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曾让无数人心动,曾频频流泻于文人墨客的笔端。月文化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在中国,号称“月亮城”最响亮的则要算西昌。西昌月文化应在当地旅游发展中有更多的展现。
1.西昌月文化资源赋存状况分析
1.1西昌月文化形成的自然条件
西昌地处安宁河平原,有天府第二大平原的美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也在10摄氏度左右,而7、8月的平均温度却不过24、25度而已,是中国年气温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更重要的是,西昌地区雨旱两季分明,每年只有6月至9月为雨季,且多半是夜雨和午后阵雨,其余月份为旱季,晴天多达320天,几乎没有雾日。
西昌海拔较高,空气湿度小、流动性强、能见度高。在西昌月圆夜,人们能够在月光下看书、读报,并且每年有100多个夜晚都能看到皎洁的明月。杨升庵贬守云南之时,多次游历邛海,并见证了西昌城头那轮比故乡成都更圆的月亮。也正是由于这个得天独厚的气象地理条件,西昌成为中国最理想的卫星发射基地。随着一颗一颗卫星飞向太空,西昌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因成为著名的航天城而渐渐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当夜幕渐渐降临,一轮硕大的明月便会挂在高高的夜空,洒下万顷银辉。全国各地虽然都能看到月亮,共同沐浴银色的清辉,但惟有西昌月更大、更圆、更明亮,如水洗玉盘,从而更富有诗情画意。
1.2西昌月文化形成的历史
“清风雅雨建昌月”,西昌曾名“建昌”,自古就有“月城”美称。生活在这里的彝族同胞充满了对月亮的崇拜,他们把中秋节叫“日月节”,赋予了月亮“温柔”、“善良”、“美丽”等憧憬。
据传,邛海是月光仙子沐浴之所,每逢农历月中之夜,仙子便翩翩降临人间,在邛海中尽情嬉戏。故这一天月光最明,月色最美,赏之令人心旷神怡,肺腑俱清。
另外还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帝尧时代,空中有10个太阳、4个月亮,人间因此苦不堪言。后羿受广大民众推举,历经千辛万苦射落9个太阳,使人间万物得以生存。但后羿回家后,得悉妻子嫦娥飞天入月而去,不禁怒火冲天,他举起神弓向天空中4轮皎洁的月亮连射三箭,其中第三箭射下的明月,落到了神州西部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的过度地带,在攀西大峡谷中陷落成深坑,成为今天的邛海。因此邛海之月最明。
彝族还有一个与月亮有关的古老神话故事,讲的是彝家姑娘兹莫领扎被选到月宫当了月宫仙子,成了“月亮的女儿”。所以,这里的人们习惯把漂亮的彝族阿妹称为“月亮的女儿”。
2.西昌月文化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
2.1月文化在西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西昌”月城”的美名,早就妇孺皆知。进入西昌市区,随处可以看到以月为主题的雕塑和月牙形的灯饰,市区内以月城命名的商铺更是随处可见,位于塑像旁边就有月城商业广场。
在西昌有很多的城市雕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便与月亮有关。最知名的,当属《月亮的女儿》:在绵羊头角上的蓝天,一弯新月朗照,一位美丽的彝家姑娘斜倚弯月,拨弄着怀中的月琴,在夜深人静之时,似能听见月琴的叮咚之声……雕塑用青铜铸造,坐落在西昌市委办公地庭园,成为了西昌城的城标。
西昌市又分别在邛海湖畔的莲池公园和青山机场广场,复制了这一雕塑。富有时代气息和现代意味的另一雕塑,是位于长安西路口的《飞向太空》,只见一位楚楚少女,在冲天炮和月亮的衬托下,向浩渺的太空飞去。反映航天城这一特定主题的同时将地域特点——月城与飞向太空的造型自然而恰当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拔地而起射向太空的强烈动势。
2.2月文化在西昌旅游地形象塑造中的利用
为打造美丽西昌,把西昌“月亮城”的旅游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多年来,中共西昌市委、西昌市人民政府主办了“月亮女儿”选拔大赛,截止2014年,已经举办了9届。
近年来,西昌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视西昌月亮文化的发掘,除了组织西昌境内的文人墨客写了大量有关月亮的诗歌外,还组织了不少著名的作词家,为西昌及西昌月亮编写歌词,并花费重金,邀请国内一线歌手演唱,借以扩大西昌影响力。另外,在旅游资源开发,尤其是邛海泸山风景区打造的过程中,着力突出月文化特征,重点建设了“月亮湾”、“月色风情小镇”等著名景点。
2.3西昌月文化资源在旅游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西昌月文化形成的历史悠久,当地市民认同度较高。然而,这一文化资源在当地旅游发展中的直接利用却相对较少。西昌前期旅游开发的重点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人文资源方面则侧重于部分少数民族风情展示。虽然已经举办了9届的彝族火把节选美大赛一直冠以“月亮女儿”的美称,但真正体现月亮文化的内容还是过于单薄。而旅游景区开发中也推出了“月亮湾”、“月色风情小镇”等景点,不足之处又在于表现力太抽象,缺乏相应的活动支撑而难以达到体验效果。这都导致外界对西昌月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
3.西昌月文化资源深度旅游利用的前景分析
西昌月文化作为该地区特定地理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资源,在本地旅游发展进程中应该扮演重要角色。但目前的利用层次还很低,因此有必要对其深度开发前景进行分析。
3.1西昌月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条件的SWOT分析
3.1.1西昌月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优势(Strength )
西昌月文化资源本身的价值较高。就其历史文化价值而言,西昌被称为“月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任命蜀中青年文人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持节出使西南夷,司马相如一行从蜀都(今成都)开始,经蜀地犍为郡(今四川宜宾)行经一二千里,半年多时间才到达越嶲(今西昌),在建立越嶲郡治的日子里,司马相如在越嶲常常被这里的银色月光所陶醉。一夜,身在烟霭微茫,湖光月色交相辉映的邛池边,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下了“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的千古佳句来赞赏邛海的月亮。这段历史就记载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书中,是西昌被称之为“月城”的最早来历和证明,足见其形成历史之悠久。
其艺术观赏价值在于资源组合度高。西昌是一个山、水、城结合的得天独厚的地方,有记载表明:“西昌赏月,最佳之地是其东南郊的邛海。邛海是一个天然湖泊,面积达33平方千米,周长约50千米,湖水清澈,宁静绝美,与天上的明月相得益彰。晴朗微风之夜,月光亮若明烛,把四周群山照耀得清晰如同白昼一般。当月移至邛海上空时,只见水天一色,天上、水中两个玉盘银光四射,交相辉映,上下通明,真是赏心悦目,让人忘却红尘烦扰,尽抛闹市喧嚣。”
科学考察价值则体现在西昌月文化足以吸引人们探究其形成的自然和历史原因;再结合我国“嫦娥”工程在西昌的实施,这看似巧合,实则又有必然性的关系,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在三大效益方面,西昌月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可以增加本地区作为优秀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加之月文化资源不受季节影响,甚至就西昌而言,冬春两季正是赏月的好时节,恰好能平衡旅游淡旺季,从而带来更多的客源,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月文化资源的核心内容是月亮这一天象景观,其品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气象条件,尤其是空气质量。因此,深度开发月文化资源还能够促进环境保护,发挥环境效益。另外,月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可以使西昌“月城”的知名度更高,使西昌“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形象更丰满。这无疑又是其社会效益的表现。
从旅游开发条件上看,西昌月文化资源的利用优势明显。西昌有最好的月文化展示和体验平台——邛海泸山风景区。该景区在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等六个方面,均表现得成熟而优越。
3.1.2西昌月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劣势(Weakness )
西昌月文化虽然在当地旅游开发中无论是旅游地形象塑造还是景点打造都有引入,但缺陷在于没有深厚的内涵支撑。文化是知觉层面的内容,仅有物质基础是不够的,甚至不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而是要形成理念、习惯、近乎于信仰。西昌从自然因素上看无疑有最好的赏月条件,2014年中秋,四川大部地区阴雨连绵,唯独西昌明月高悬,很多外地游客专程到西昌赏月。而且西昌自古就有“月城”之称,理应是月文化的正宗。然而,2013中秋央视新闻频道——《最美赏月地》征集活动投票入选名单中却没有西昌。这很正常,因为就连西昌人自己都很少有赏月的习惯。究其原因,恐怕在于西昌地处偏僻,人文底蕴稍薄,特别是文人文化更显不足,而缺少文人文化特有的示范和推广作用。杭州西湖被推为“最美赏月地”之首,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它的人文基础。如果说西湖已经名扬天下,那么西昌便还“待字闺中”,受关注度低即是自然的事。
3.1.3西昌月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机遇(Opportunity )
当前,西昌在旅游产业发展尤其是旅游地建设方面已经有非常深厚的基础,重点景区建设趋于完善,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对外联系日益紧密,人才、信息的引入、交流更加便捷。这一系列因素都有利于西昌依托自身,借助外界,丰富西昌月文化内涵,提升月文化品质,形成品牌影响力。同时,西昌已经拥有广泛而稳定的旅游客源,月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预期利好。
3.1.4西昌月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威胁(Threat)
西昌月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落后于很多地方,特别是浙江杭州和江西宜春。杭州西湖是老牌赏月地,而宜春则已抢先“注册”了“月都”的名号。这都是西昌被动的方面。另外,在区域内,西昌也不能忽视云南大理的潜在的竞争。毕竟大理和西昌在旅游资源条件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容易产生替代性作用。
3.2西昌月文化资源旅游深度开发的对策
出于以上分析,笔者试图提出一些在西昌月文化开发方面的对策。
3.2.1强化旅游目的地形象中的月文化要素
西昌被叫作“月城”可以说是出自“天成”,而且由来已久,对于这一点,在对外宣传中应该重点突出。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可以组织活动,征集宣传口号,征集研究和宏扬西昌月文化的文章,提炼出有地方特色的月文化主题,逐渐形成主流意识。
西昌的“月城”形象对于没有到过西昌或者到过西昌却没有真正领略过西昌月色的人来说,还是过于抽象。而对于旅游形象宣传而言,在传媒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仅有抽象概念是不够的。因此,应该改进信息传递的方式,多用影象资料,可以用专题片的方式,特别是融入了具体旅游活动和场景的片子,让更多的人真正感受到西昌美月的震撼。
3.2.2开发西昌月文化旅游体验项目
如今,旅游者日趋成熟,旅游需求和方式日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倾向于选择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根据这一特点,西昌在月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中应该注重体验式项目的设计。已经有学者提出“夜间旅游”概念。这一理念应该特别切合月文化旅游这一主题。尤其是结合冬春两季“西昌阳光之旅”,可安排游客白天感受阳光的温暖,晚上领略月色的清幽,既丰富了游客的旅行生活,又展示了西昌的无尽魅力。西昌现阶段已经建成的景点中“海河天街”、“月色风情小镇”、“月亮湾”都适合作为体验月文化的活动平台,未来,整个邛海区域都可以开展活动。
4.结论
总之,西昌的月文化资源条件优越,如果加以科学、合理以及前瞻性的开发,势必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可观的收益,为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陈立东(1973—),男,西昌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景志明(1956—)男,西昌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二级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及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